名家專欄

周元華:智慧醫療的開發與應用有嚴謹的檢驗程序
2019-06-21

編者按,近年來有需多廠商積極拓展智慧醫療市場,各式電子醫療或輔助產品推陳出新,廠商也提出非常多各式智慧醫院的解決方案,在醫院端的專業醫生究竟是怎麼來看廠商們風起雲湧投資智慧醫療的舉措呢?以下的採訪報導供各界參考:

 

台北榮民總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周元華醫師接受訪問時表示,近年台灣資通訊廠商對於智慧醫療市場展現高度的熱情,但經過多年來的接觸經驗顯示,一味的強調CP值,想要快速上線落地,不願意接受嚴格的人體試驗委員會(IRB)的檢驗,或是誤以統計顯著差異就等於臨床價值等觀念,都應該要修正,否則可能會面對難以突破的困境。

 

本身也是北榮精神科主治醫生的周元華多年來自己也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在研究智慧醫療的技術及其導入對醫療現場會造成的可能影響;他認為,智慧醫療的重點應該放在病症被診斷出來的前驅期,而非協助醫生做診斷:因為根據研究,目前的醫療專業診斷、用藥與治療成功率已經高達7成,其實比率相當高,所以,我們如果在病患走入診間前,以人工智慧(AI)密集的監測並演算病患的關鍵性生理數據與影像(如:心跳、血壓、呼吸、甚而走路的姿勢)抓出可能會有的病徵,那會有更大的幫助。

 

再者,與國內資通訊廠商接觸的經驗顯示,新推出的智慧醫療產品,廠商們經常以統計的顯著差異自豪,認為這樣對病患或醫療處置會有直接的幫助;但事實上,許多統計上顯著的差異,在臨床上是不具有意義的,舉例來說,對年輕人而言,時時刻刻量測血壓或心跳,其實對臨床診斷本身,不具太多意義。廠商們必須與應用場域中不同科別的醫生訪談,深入了解醫療診斷的臨床意義後,再設定系統的數值。

 

周元華更提到,無論是醫療診斷或是醫療現場的系統都涉及病患的安全、隱私,任何的建置都要確認完全安全無虞,醫院更設置「人體實驗委員會(IRB)」,審查相關的系統、隱私與倫理問題,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的討論,但廠商不可任性的想要跳過這個程序,還是應該要按部就班辦理。

 

周元華並坦陳,目前台灣的中大型醫院因為健保給付制度的關係,大都無法有太多的盈餘,所以在智慧醫療相關的投資顯得相當窘迫;即使如此,醫療現場大都非常歡迎資通訊廠商展開場域的試煉,希望透過彼此間的合作,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完成後,廠商們就能以此試煉的成功經驗,向外複製輸出,創造更多的收益(陳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