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溫琇玲:政府應以智慧公宅來帶動營建業轉型
2017-11-08

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建築協會名譽理事長溫琇玲指出,智慧建築將成為繼車聯網之後下一個最重要的物聯網應用場域,預估2016年到2021年間,亞太地區因城市大型化發展、工業化及政府積極作為等因素推動下,將成為引導智慧建築市場的關鍵成長區域,而政府若能以智慧公宅為示範場域,將可帶動台灣建築營造業轉型升級。

 

溫琇玲日前在台北市電腦公會與台灣智慧建築協會共同主辦的「建築產業新契機:前瞻智慧公宅論壇」中表示,營造業正面臨關鍵性的轉型階段,全球都有勞力嚴重短缺的危機,日本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著手預鑄工法的導入,應用智慧工廠的概念,將建築場域的模組在工廠內以自動化機械預鑄完成,在工地現場以模組化組裝為主,運用精密的電腦定位技術與機械操作完成;甚而倡議在設計之初,就要考量到往後製造(DFM,Design for Manufacturing)及裝配(DFA,Design for Assembly)的需要,以達到縮短產品開發的流程,並透過標準化降低成本,解決勞力不足的困境。

 

她表示,落實智慧建築的另一個重要利器:建築資訊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則是與數位化串聯的關鍵;她說,英國早在2015年便勾勒出智慧建築產業標準與架構,已強制要求公有建築必須以BIM為基礎設計及施工,建立統一的資料格式與詞彙,而後更要進入開放性BIM的階段,所有的規劃、設計、營造與維管都必須在同一資料庫中收集、儲存與分享;如此一來,就能達到前端設計、規劃、建造、監管、維運智慧化的目標。

 

溫琇玲指出,未來智慧公宅如能做到以BIM為基礎的施工與物業管理維運,並結合DFM及DFA概念的預鑄工法的落實,將是一個能夠值得高興的新典範;但她也提到,因市場規模有限及施工成本與技術門檻等因素,目前國內除潤弘精密與榮工實業等熟捻預鑄工法的廠商外,預鑄模塊智慧廠未完全達到自動化境界,使得投入者相當少;而預鑄法與未來落實物聯網的感測元件間的整合有待研發,仍需政府居間釋出場域,讓廠商能有機會進一步的試煉,協助產業轉型升級 (陳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