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柯文哲:2050年淨零碳排放不僅是技術改變,更是人民生活的改變
2022-09-27

編者按,臺北市長柯文哲於3月22日下午受邀出席由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非凡電視台共同舉辦的<碳中和新經濟力論壇(臺北場)>,他在致詞時強調2050年淨零碳排放不僅是技術改變,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的改變;簡單的說,2050淨零碳排放不僅是整個國家社會的重整、都市計劃的重整,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的重整,關鍵在教育。他認為疫情終究會過去,極端氣候和淨零碳排放將是臺灣之後要面對的兩大挑戰。以下是柯市長的發言重點:
 

柯文哲表示,從聯合國1992年氣候變化綱要公約、2015 年巴黎協定以來,全球暖化情況加劇、氣候危機的風險也日益增加。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報告指出,人類社會需在本世紀中葉前達成淨零排放,以控制全球升溫在 1.5℃內,才能確保全球氣候安全。
 
他提到去年的COP26讓大家深刻了解淨零碳排放已是世界潮流,是全世界必須面對的事實,目前有超過 135國、1,049城市陸續宣示淨零排放,宣示國家占全球人口數的85%、GDP的90%。歐盟和美、日等貿易大國也正逐漸將淨零排放融入國際經貿規則中,如實施碳關稅、碳定價、碳權等機制,因此2050年淨零碳排放已不僅是從過去的環保抗議議題,而是實際影響經濟的議題,也牽動後面的政治、社會問題。
 
柯文哲指出,臺北市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在去年422地球日時,已宣示「2050 淨零排放」的目標,並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行動計畫。目前臺北市主要要做的分為住商、運輸、廢棄物三大部分,首先就是住商部分,要朝向智慧零碳建築發展。柯文哲說,多年前國內第一座大規模的循環建築就是南港機廠社會住宅,這是大陸工程的標案,也是臺北市第一座循環建築的作品,也當成其他北市社宅的標竿,符合淨零碳排放智慧建築的標準。
 
柯文哲表示,北市府已經研提北市淨零碳排放管理自治條例,送到市議會,希望這個會期能夠通過,半年後就能開始實施,做為未來推動淨零碳排放工作的法律基礎。該自治條例通過實施後,會採由內而外、由公而私的策略,因此第一步就會公布所有的公家建築物在綠建築和智慧建築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當推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去規範民間的建築物,當然一開始會採取獎勵的方式。
 
再者,重新檢討過去30年興建北捷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TOD(以交通為導向的都市計畫)。他經常被問內湖的交通如何解決?他回答內湖不是交通問題,是都市計畫問題,內湖的人口增加了4倍,道路面積並沒增加,所以內湖是典型的都市計畫失敗案例,也不用幻想20年的問題可以一天解決,只能努力的小針美容,確保未來幾年內湖交通不會變差,要根本解決必須等到環狀線完成。
 
柯文哲說,有鑑於過去30年的錯誤,他認為未來15到20年最重要的建設,一個是TOD,一個是北市236所國高中的校舍改建,並利用改建的過程,納入社區需求,包括托嬰、托老等功能放進去,也就是以學校改建為中心的社區重整。透過這兩大重要建設,可以有效縮短北市社區動線和城市交通動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東區門戶計畫中,在南港興建3,000多戶社宅,未來在南軟、南港生技園區工作的民眾可以優先居住,縮短通勤時間、減少交通成本、也有助於減少交通通勤衍生的碳排放。
 
柯文哲強調,2050年的淨零碳排放不僅是技術改變,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的改變,北市1天約有170噸的廚餘,試想如果每個人吃飯跟他一樣都沒有廚餘的話,就不用設置廚餘處理廠,這就是文化改變的重要。
 
簡單的說,2050淨零碳排放不僅是整個國家社會的重整,都市計劃的重整,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的重整,關鍵就是教育,包括垃圾要減量、廚餘要減少、不要用一次性餐具等等,這些都要很多的社會運動。
 
他認為疫情到今年年底會過去,在疫情過去之前雖然會有幾波疫情的反撲,但終究會過去,等疫情過去後,臺灣下一個面對的挑戰就是極端氣候和淨零碳排放,要做的事情很多,大家就繼續努力。
 
碳中和新經濟論壇台北場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9AEHYq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