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徐世勳:建立分散式發電系統 推動城市能源轉型
2024-07-26

編者按,地方城市作為抵抗氣候衝擊的最前線,同時城市能源部門的碳排約佔總碳排的60%以上,可見城市能源轉型可有效落實淨零城市的目標。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於7月10日舉辦<推動城市能源轉型論壇>,期望了解目前縣市政府推動相關業務的現況。以下是台北市環保局徐世勳在論壇中的發言重點:

 

台北市環保局局長徐世勳表示,台北市政府推動的「追日計劃」目前已有顯著成效:2024年1月綠電的累計容量已達78.95MW,為2014年的25.21倍;近年更運用可撓式太陽能板的裝置,在高架道路隔音牆建立全球首座的創能與儲能合一的系統;也在士林洲美社區建立大型的低碳示範社區;第一座低碳綠能行動廁所,積極建立分散式的發電系統,以推動城市能源轉型。

 

台北市地狹人稠,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5,不利於中、大型的太陽能發電場域的建置,再加上是以住商用電佔最大比例,達75%,所以,近年來積極於推動「住宅社區創能儲能與節能補助的計劃」,希望能夠從住宅與商業用辦公場域啟動相關的能源變革。

 

徐世勳指出,台北市每年的總碳排量為1084.88萬噸,透過「追日計劃」的不斷擴增,預期2030年會達到95000KW的累積容量;主要的策略包括:

  1. 以市有房地的招標,在2030年設置22座市有地公民電廠;
  2. 智慧電網的建置,將電廠納入電力整合調整規劃;
  3. 每年持續編列預算460萬元,補助民間房舍;
  4. 公私協力,推動建立民營電廠,邀請企業以CSR及ESG專案計劃參與加入;

 

而近年投入可撓式太陽能系統的創能與儲能方案的建置,也是重點;基於可撓式太陽能板的重量與裝置無須支架等優點,剛好符合台北市綠電創能的需求;台北市環保局展開多元化可撓式太陽能板的場域開發:

-首座光儲合一的隔音牆,位於清潔隊瑞安分隊,可發電量3.8KW,儲能容量5KWh,主要用於供給冷氣、變頻風扇及微波感應燈管等設備;

-太陽能美學公廁,位於大安公園3號公廁,可發電量1.3KW,儲能容量2.4KWh

-公私協力合作成功案例:由北投區洲美里辦公室,屈原宮管委會及民間廠商合作,建立首座創能儲能宮廟屈原宮,可發電量可擴增到8KW,儲能系統15KWh,並結合智慧供電系統;

-首座低碳綠能公廁,可發電量為3.8KW,儲能容量為5KWh,免去停車怠轉發電造成的排氣與噪音汙染。

 

徐世勳強調,透過新技術的導入,創造多元的示範場域,透過這些實驗性的作法,逐步達到分散式發電的效益,降低過去集中式供電帶來的風險(陳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