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資訊

台灣電動自駕巴士正值出沙盒的關鍵時刻應擇定ART為發展初級目標 2021-09-24

 

推動電動自駕巴士,已經成為全球城市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對策;國內六都在過去3、4年間,都陸續進行電動自駕巴士的沙盒實驗計畫,如:工研院資通所與華德電能在新竹高鐵專區、台北市信義區台灣自駕的公車專用道行駛實驗等等,目前都進入新的擴張階段(或是結束)。正是政府與產業界共同面對及思考,出沙盒後,電動自駕巴士導入公共運輸該採用的策略?並探究可能的商業模式。

 

由台北市電腦公會、台灣車聯網產業協會與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合作主辦的「智慧交通新趨勢論壇4-電動自駕巴士產業發展」,邀請到車聯網產業協會理事長吳盟分擔任主持人,與談人有華德動能公司董事長蔡裕慶、成運汽車謝豐吉博士、台灣智慧駕駛公司執行長沈大維、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鄭聖慶與公路總局主任秘書林福山等人,共同討論,電動自駕巴士產業在出沙盒後,該如何面對未來的發展與市場挑戰。當日活動影片回看:https://reurl.cc/KAgRGe

 

 

議題一:電動自駕巴士地產業發展,台灣有哪些機會與挑戰?

蔡裕慶:台灣雖然在行動運輸服務(MaaS)居於領先,但在推動上,仍有運能不足與跨運具間銜接不佳地問題,電動自駕巴士正是一個好解決方案,六都也都有高度地興趣導入公共運輸場域。

若從產業面來說,電動自駕巴士地發展,我們應該從過去供應練的思維,轉化成生態系間的彼此共好,持續整合V2X與ITS相關的方案,轉型為智慧交通系統整合商,是未來的發展。目前實際可行的是,自駕先從Level 2實質落地,並透過技術與試煉不斷地朝Level 3精進,初期先以公車的路網為主,在優先(或專屬)路權的規範下,走向ART(自駕快速運輸)的模式。

 

謝豐吉:台灣在電動車產業雖然在電池(電芯)上稍弱,在電機/電控/鋼片/感測元件都相當的優勢。而ART的確是目前認為可行的過渡作法,在此同時,也可以考慮推動以需求驅動的快速運輸模式(demand rapid trasit)。

 

林福山:國內目前是由交通部、經濟部與環保署共同推動電動巴士的發展政策,希望引導產業從電動化進入智慧化,最後以自駕化為目標;我建議,政府初期的確會委託相關的研發技術的投入,但產業間仍應該有個深刻的整合機制,推動標準的制定,政府再修改相關法規來配合,這樣的發展速度會比較快。

 

 

議題二:若要將台灣自駕巴士推向國際市場,現階段產業界與政府有那些重要的工作?

蔡裕慶:目前華德電能在台中港區的新廠已經落成啟用,是以多層次的模組化製造為核心,希望未來的國際輸出以整車解決方案為主。

沈大維:台灣與東南亞地區有著相似的使用情境:機車數量多,因此,業者在台灣的交通場域試煉所建立的數據與模擬決策,未來這些地區,應該可以成為台灣廠商輸出的標地。根據他的觀察,目前全世界有許多中、小型的電動自駕車廠商正在各地尋求電動車的三電系統或是自駕套件等關鍵性模組的輸出廠商;這個部份台灣在資通訊產業的基礎上,具有相當的優勢。他認為,未來電動自駕ODM的國際輸出很有商機(陳曉開)。